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第十三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二)
文章来源:威尼斯wnsr666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3日   浏览人数:   分享到:

 

   2018年11月9日上午10时,第十三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在第一单元的研讨中,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教授、釜山大学崔昍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秦旭研究员分别作主题发言,来自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威尼斯wnsr666的学者Arsenio Nicolas提交《Forging and Tuning Gongs:Some Parallels in Southeast,South and East Asia》一文。

主讲人:黄大同  崔昍  Arsenio Nicolas

主持人:赵玉卿

  黄大同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曾侯乙编钟是否有“甫页—曾体系”之验证》。他首先阐述了黄翔鹏先生“甫页—曾体系”说,黄先生认为曾钟十二音的产生先以连续四五度相生关系产生宫、徵、商、羽4个基础音,再由这4个音分别向上大三度产生4个甫页音(甫页即角),以及向下大三度产生4个曾音。黄大同教授表示黄翔鹏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对曾钟十二音生成形态的权威解读,并作为一项重要成就在众多教材、论著中得到传播与应用。但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并用中层三组低起四钟, 衔接中层二组低起五钟列为图式进行了阐述论证,认为“甫页—曾体系”之说,仅仅是由线索触发灵感而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一种“大胆假设”,在曾侯乙编钟上,没有任何真实证据能够证明其存在。对曾钟有没有“甫页—曾体系”十二音的探讨,必须要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以及用客观真实的事实来推断的证据方法得出认识。

  赵玉卿院长回应黄大同教授的发言,并作出点评,曾侯乙编钟从出土至今已有40年,在此之前,黄翔鹏先生的学术观点对学界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包括教材和很多学术研究都引用他的观点来进行研究。而黄大同教授此次发言所提出的看法,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针对曾侯乙编钟的问题,黄大同教授撰写了系列文章,已在《中国音乐学》上发表多篇,今年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立项。他的研究非常细致,从各个方面对曾侯乙编钟进行研究,并验证其合理性,可以说非常严谨。

  崔昍教授发表《韩国民谣的音阶》。韩国学术界对于韩国民谣的音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如张师勋、韩万荣、白大雄、李辅亨、黄俊渊等人均观点不同。崔昍教授就这五位学者的音阶观点进行了归纳讲解与对比。他表示论文集中所展示的图表是用韩文撰写的,后期会用汉字进一步说明,希望能达到大家的关注。赵玉卿院长进一步点评,音阶问题是乐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民谣当中的音阶。韩国在这方面是比较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其音阶情况更为复杂,音阶构成也更加丰富一些。

  秦序研究员发表《略谈律学面对音乐实践的复杂性》。缪天瑞先生在《律学(修订版)》中指出,当乐律学家们运用音分等工具考察实际音乐时,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对此,缪先生用“不禁目瞪口呆”来形容!这种复杂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如何复杂?为什么复杂?这些问题涉及到乐学理论和律学理论的关系及二者在音乐实践中的运用,值得深入探究。秦序研究员在缪天瑞先生所举实例的基础上,做出补充拓展。如乐律很少涉及歌唱,他猜想与测量声带振动的音分难度有关。再如戏曲演唱会出现声腔与器乐脱离的现象,再比如古琴上所用复合律制的复杂性等。对此,赵玉卿院长点评:对律制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亦或乐器的制作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音乐实践当中,律制又是复杂多样的,包括一些颤音,目前都很难进行测量。

  Arsenio Nicolas(阿塞尼奥-尼古拉斯)在其《Forging and Tuning Gongs:Some Parallels in Southeast,South and East Asia》(《锻造与调律锣:东南、南亚和东亚的一些相似之处》)一文中,对流行于梭罗和爪哇国中部等地大吊锣的锻造和调律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该区域大吊锣所含铜锡成分的标准比为10:3,是与该区域锣、铃铛和青铜鼓等进行比较的研究出发点。同时,作者认为大吊锣的锻造和调律过程极为复杂,但在东南、南亚和东亚地区应用广泛,其冶金、锻造工艺及所体现的音乐内容可以为其他乐器提供参考,因而呼吁更多学者予以关注。

29D32

 

主讲人:徐仁华 金宝姬 金恩智 宋铉椸

主持人:崔昍

   

  下午14时,研讨会进入第二单元,东亚乐律学会韩方会长、釜山大学崔昍教授担任主持,来自韩国釜山国立国乐院的徐仁华院长、延世大学东北亚音乐研究所的金宝姬研究员、首尔大学硕士研究生金恩智、首尔大学博士研究生宋铉椸依次进行了主题发言,釜山大学姜惠珍提交《洋琴的受用和韩国乡乐黄钟的成立》一文。

  徐仁华院长的发言题目是《朝鲜时代记录文化和乐舞》,她从朝鲜王朝实录中的古乐谱、乐舞、屏风记录画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朝鲜王朝时期(1393-1910)崇尚儒家礼乐。在世宗时期,世宗大王创造了井间谱,此种记谱法被广泛使用并一直延用至今。另外,朝鲜半岛还存在记录乐器声音的口音谱、记录弦乐器的合字谱等。其中,合字谱与中国的减字谱十分相似。朝鲜王朝尤为重视宫中乐舞,在乐舞的编制、乐器尺寸、人数、服饰方面都有相关规定,这些信息均记载在《乐学轨范》中。徐院长认为,屏风记录画是记录宫中活动的重要资料,画上详细记录了活动日期、使用乐器、宴会人员等信息,是研究朝鲜时代歌舞规制的重要历史参考材料。

  金宝姬研究员发表《<仁智要录>中高句丽乐调研究》,她通过对《仁智要录》所载高句丽音乐的大食调、双调、平调三种调式性格和古代音阶同现行音阶进行对比,指出高句丽音乐的平调和韩国现用短调音阶分类而成的界面调具有相同的性格属性,并进一步追溯了唐俗乐二十八调中所属的正平调、羽调与韩国现用的平调界面调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将古代乐律和现今音阶进行时空关联。

  金恩智的发言题目是《丁若镛的乐律理论》。茶山丁若镛的《乐书孤存》记叙了朝鲜后期的乐律论状态,由论、辨、驳、查、订组成。其书指出律和声是不同的,但在中国的《吕氏春秋》以及之后的论著中均将律、声合二为一,这使得秦汉以后律数计算发生混淆。金恩智对《乐书孤存》所载“三纪六平论”进行探究,用每3个产生差异的阳六律和每2个产生差异的阴六吕对“三纪六平论”进行重新诠释,进而指出这些律吕理论在实际音乐活动中运用于乐器上,仍存在理解困难,发言最后她就此困惑求教于与会专家。

  宋铉椸发表《<热河日记>‘忘羊录’中出现的18世纪韩·中知识人的音乐观》。《热和日记》是为庆祝1780年[正祖4年]清乾隆帝70岁寿辰,跟随燕行团赴京的朴趾源所写的纪行文。该文详细记录了其时中韩音乐交流与探讨内容,包括五音、乐器(洋琴·玄鹤琴·伽椰琴)、历代音乐、朝鲜乐律、中国的雅乐和古乐、均、乐经等方面。宋铉椸通过对热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书中所载,对18世纪韩中学者的音乐观展开研究,指出韩中学者传统乐律观的差异。

29D32

 研讨会照片集锦:

合影留念

                                              拍照:常凯旋

通讯:李思念



关注我们

信息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 | 院领导信箱 | 老网站
Copyright © 2007-2018 威尼斯wnsr666 地点: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音乐楼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