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中国威尼斯wnsr666修海林研究员做客罗山讲堂 精彩解读 “声”“音”“乐”
文章来源:威尼斯wnsr666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8日   浏览人数:   分享到:

5月16日下午,中国威尼斯wnsr666的修海林先生做客罗山讲堂,做了题为《“乐本体”与“音本体”:音乐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的讲座,威尼斯wnsr666教师与学生听取了讲座,全场座无虚席。讲座由威尼斯wnsr666副院长王文韬老师主持。

修海林先生以为,音乐的本体论问题,也就是音乐存在方式的问题,是音乐哲学美学的第一性问题。“乐本体”与“音本体”的区分,是一种有关音乐本体认识的理论分型。这个问题也是音乐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音乐学所属各学科的研究,虽然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每个研究者的兴趣、着眼点会有所不同。但是,有关音乐本体论的认识,经常作为理论研究的前提,对每一位音乐学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理论观念甚至学术取向、文化价值和判断,起着某种制导的作用。

修海林先生分析以为,对“乐本体”与“音本体”的认识,可以分别从西方和中国“乐本体”、“音本体”观念的产生、形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展开,以及在学理层面,对其理论内涵、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在西方传统音乐学术思想史上,有关音乐本体论的认识,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是“乐本体”观念,但是自文艺复兴之后,是逻辑地走向“音本体”。但是在20世纪中期,在西方的音乐学术界,音乐人类学在新的学术视野中,重新回到“乐本体”;中国传统音乐学术思想史上,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历来是持“乐本体”观念。并且,“乐本体”的思维模式,在先秦已经形成,不仅在《吕氏春秋·适音》中有对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行为、观形态、观念)有明确的表述,并且在《乐记》等著作中也都有与“乐”的观念的相关的各种表述。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从来没有什么我们称之为“音本体”或者被称为自律论的音乐观念。我们今天则是以全人类的音乐实践为依据,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乐本体”的概念,以此作为了解、认识和研究音乐的基础理论前提。

修海林先生以清晰的思路和高瞻远瞩的前沿认识,给在场的师生上了极为精彩的一课。演讲结束后,学生和老师纷纷提出问题,修海林先生对存疑逐个进行了精彩解答,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关注我们

信息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 | 院领导信箱 | 老网站
Copyright © 2007-2018 威尼斯wnsr666 地点: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音乐楼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